三十年前,经历“文革”的浩劫,中国百废待兴,而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爱到禁锢。话剧《于无声处》犹如一声惊雷,冲破禁锢,解放思想,不仅对于繁荣职工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有效的引领作用,更在艺术领域、思想领域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宗福先苏乐慈/剪贴三十年
谈《于无声处》的老照片,旧报纸与纪念物
宗福先:
这种摄影水平的照片,早就该进字纸篓;但是对于我的人生道路来说,它却有着极大的象征意义。那一天,“四人帮”已经被粉碎,消息也逐渐传播开来。但是当时的黄山音讯隔绝,我完全不知道祖国大地上的红日,即将喷薄而出。
三天后,我走出黄山,从黄山茶林场的大标语中第一次看到被打了大又叉的“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四个人的名字。第二天,我走在上海街头,走在笑逐颜开、欢庆胜利的普通的上海市民之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人民不会永远沉默。从他那里我才知道,就在这几天,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发生了上百万人悼念周总理、声时“江桥摇”的群众运动。“他们问我,这次你怎么又跳出来了?我说,有人反周总理我还能不跳出来吗。那个夏天,我曾请一位朋友给我画一幅画:鲁迅。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宗福先:
我是1973年进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小戏创作训练班学习话剧剧本创作的。每一个学生经常要参加这样的思想检讨会,挖自己的思想根子,挖自己的阶级根源。例如,梅林的原型就是我一个同学的婶婶;欧阳平身上有我那位陌生朋友的影子,有当时被“四人帮”全国通缉的“小平头”的素材,欧阳平给张春桥寄“扬眉剑出鞘”这个细节,则是我在剧本写到一半时受到《人民日报》介绍的反“四人帮”的英雄韩爱民事迹的启发写出来的。
1978年3月我的老毛病哮喘再次严重发作,加上一次吊青霉素过敏引起窒息,又是几番折腾。在这里我买到了对于我弥足珍贵的两本书:一本《曹禺选集》,一本《易卜生戏剧四种》。这次重读《雷雨》,再加上第一次读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读完以后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震撼。把这些人放到一个房间里,不出人命是不可能的。写《于无声处》的时候,我先画了一张六角形的图,六个点是梅林、欧阳平、何芸、何为、刘秀英、何是非,然后我在他们之间寻找连线——就是矛盾冲突与戏,当连线变得密密麻麻的时候,我知道,我可以动笔了,我可以写出我心里埋藏已久的那个1976年夏天的故事了。
写完以后,我第一时间送到了市宫话剧表演班的导演苏乐慈老师家,交给了她。因为那个时候群众业余文艺强调搞小品、独幕剧,我们还从来没有排过大戏呢。在他催促下我赶紧看,没想到一看就放不下来了,一口气将这个剧本看完。看完剧本后心里非常激动。
首先这个剧本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一直在不断的、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中生活。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在学校里总是不断地检查自己的资产阶级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思想。每次上课他都会要求我们交作业:或者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片段、或者一个提纲甚至一个独幕剧的剧本,他的讲课就从点评我们的作业开始。所有这些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本图书于2008年1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于无声处三十年》电子书下载pdf的作者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和上海文艺出版社为本书的写作出版都付出了很多汗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完成于无声处》三十年》图书在线介绍。在四届人大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我们国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却被“四人帮”打压迫害。宗福先写的这个剧本说出了人民内心深处的话。
第二个激动我的原因是好久没有看见这样完整的剧本了。但在《于无声处》这个剧本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久违了的真诚的情感的交流和久违了的亲情、友情、恋情。而且这个剧本是一个很经典的三一律的剧本,结构严谨,矛盾冲突尖锐,悬念一个接着一个,人物形象鲜明、有个性,语言很见功底。这些都深深吸引了我。于无声处听惊雷。三十年前,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创作、编排的话剧《于无声处》成为了我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作品。pdf电子书《《于无声处》三十年》由网络收集整理而来,著作权归属于原书作者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和出版商,在此也要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感谢您阅读《《于无声处》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