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写作诗歌,狂热地认为文化中的真善美能够拯救人类的心灵,我只身来了北京。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地点是在她家附近。那时候,她刚登上美国《TIME》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封面,被评为“新激进分子”,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很大。
在她敞开的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旅行的她在纽约的探险、在南非受到的震动、在泰国的所见所闻、与绿色和平众人共同开展的环保行动、与好友行走国内各城市的历程……还可以看到在内心旅行的她关于阅读、时尚、电影、友情、摇滚、诗歌、人生的体悟。然而当我在约定时间在万寿路路边等到她时,却只见到一个身穿鹅黄衣裙、面容干净美好的女孩,从路对面的小区里走出来和我打招呼。她读过的小说非常之多,因我对当代小说兴趣不大,阅读面也极窄,总是有些接不上话。可诗歌是没法去谈论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诗歌观、写作习惯。于是我们就打开电脑,一起坐在地板上看了两部好电影,交流感受,直到晚上愉快告别。没变的是,她依然保持直接且锐利的言辞风格。她在寺院住了几天后,决定返回北京。晚上,我们一起在星空下走路,沿着流淌的小河,到正福草堂的水亭里喝茶。
一年以后,我再回到北京,偶尔去她家看望她。同时,抛开环境保护志愿者的身份,在个人的旅行上,她其实也有着另一种理念和更独立、纯粹的视角。
在2010年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她接着周游了不少地方,包括美国、南非、韩国。在南非她特意去了开普敦的种族隔离博物馆,了解了“种族隔离”的历史。“不过,中国的年轻人仍是比较优秀的一代,他们承受了许多别的国家的年轻人没有的压力,耐性十足,如果开阔思维,心存大志,再配上锐度,简直没有对手。如果能在旅途中了解各地的历史、生活面貌、政治体系,这则是一种人生的素养了。春树的行游文字不同于纯粹的景物游记,更不是地理笔记,它比景物游记更深刻,比地理笔记更鲜活,更有人情味。若单论旅行的此种意义,亦正如她所说,哪有什么单纯的旅行。她只在乎路上碰到的人和事,旅行只是一个媒介。她赞同“每个人生来就掌握自己的灵魂,是好是坏无需他人认同”,她一次次在生活中审视自己是谁,面对不同的社会和自我现状,不断创新和改变,渐渐抵达自己内心的深处,又将其铺展给读者们。当我们放下手中的事,开始去读她的历程和故事,她鲜明的性格、有着爱的特性的世界观,必会带来碰撞和交流,给我们的成长予帮助。
行者于北京
2011年12月8日
修改于重元寺
《在地球上:春树旅行笔记》为作家、诗人春树所著的第一本旅行随笔,叙写了她的两种旅行:在地球的旅行、在内心的旅行。据一些媒体上的介绍,我本以为她会像她的诗歌一样锐利,甚至有些冷艳的样子。
她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看世界的新视角,体现了丰富并坚持自己内心的重要性。
《死在路上也不错》也许真的,很青春。旅游 > 旅游文选/随笔类书籍书籍推荐,《在地球上:春树旅行笔记》书籍推荐。网络收集整理来的pdf电子书介绍《《在地球上:春树旅行笔记》》,当然最终著作权为作者未知。